前段時間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學習效率很低,那種花很多時間學習卻難獲效果的感受令人絕望,甚至一度開始懷疑自己的智商,于是我開始查找一些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,并且進行嘗試。我發現網上就如何提高學習效率的建議很多:正確的學習方法、時間管理方法、定義目標的方法、GTD方法等等。
我曾把自己關在家里一天,使用GTD方法(將自己今天要完成的事列出并一步步地執行),利用所謂的好的學習方法(一些前輩、業界精英分享的學習方法),制定目標,使用番茄時間管理法等等…然而效率卻并沒有很明顯地提升,說明僅僅掌握方法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習效率,效率的低下另有其因。我認為,效率往往流逝于不經意間。因為種種原因,我們往往難以覺察:
(1)不專注。不專注的原因還分為外因和內因:外因主要是被外界所干擾,比如社交網絡、電話、瀏覽網頁時無關緊要卻吸引你眼球的信息。內因主要來自于自身,比如想太多而難于專注,在工作學習過程中無意間蹦出的離奇想法等等。
(2)拖延。按照清單開始一項項完成既定目標。等等,刷會兒微博再開始吧?刷微博時看到了某個有意思的視頻,看完后覺得這個視頻很有意思于是分享給朋友,再和朋友聊會兒天,你會發現時間過去大半你卻還沒開始執行你的任務。
(3)安逸。為什么總覺得自己的進步很慢?可能是因為你的學習歷程太過安逸了。
簡而言之,就是在學習過程中越是舉步維艱,越有可能在日后更好地回憶、應用所學的知識點。在這點上,不愛做題,不愛下苦功的我深有體會:就拿英語語法的學習來說,看語法書僅僅還停留在理論上,配合做題就能了解知識點如何運用。這不只是為了應試,熟悉了知識點的運用就能更好地鞏固知識點。所以,嘗試用一種「不舒服」的方式去學習,可能會有意外收獲。
關于學習方法,我發現很多人在下決心學點東西前,都試圖去找到一種完美的方法而浪費大量時間,甚至期望有人能把自己的學習路程都規劃好才是。如此猶豫不決,卻是在原地踏步罷了。方法固然重要,但不必糾結于到底用什么方法。只管去做,在學習的過程中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方法,才是更有意義的。(王成輝)